你能想象到吗?上海叮咚买菜的货架上、广州山姆的生鲜区里,那些新鲜的果蔬中竟有产自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平罗县陶乐镇的农产品!如今,这片沙荒地里种出的高品质果蔬,正通过冷链物流跨越千里,成为高端商超里的“香饽饽”。
8月25日,记者走进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连片的日光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村民正熟练采摘豆角,一派繁忙景象。近年来,当地通过引进企业科学改良沙荒地,已将5000多亩沙地打造成年产值超4000万元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这里原本是片沙漠,土壤贫瘠得连杂草都长不出来。”宁夏华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吉忠回忆。自2016年起,该公司团队启动改良工作,先连续两年种植玉米改善土质,再从外地大量采购牛粪、羊粪等有机肥,引入优质土壤补充肥力,逐步提升土壤质量。
经过多年深耕,昔日沙漠渐渐褪去“黄装”披上“绿衣”。目前,该基地已建成日光大棚138座,核心设施农业面积达800亩,成为当地重要的绿色蔬菜基地。
“不能总种同一种菜,得跟着市场走。”余吉忠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正是沙漠瓜菜产业保持活力的关键。基地没有固定种植清单,而是建立动态调整的种植结构,甜瓜、蜜瓜、西红柿、豇豆、辣椒等十余种果蔬轮作种植,始终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品质是沙漠瓜菜的生命线。“每批蔬菜出棚前,都要经过第三方两次农残及重金属检测,合格后才能上市。”余吉忠表示,基地已构建起从田间到超市的全链条品控体系,还为所有大棚建立溯源机制,全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精准的市场定位,让沙漠瓜菜避开了低端市场竞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基地销售收入已达1300多万元,预计全年将突破4000万元。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富民”。针对周边移民村部分妇女及低技能劳动力需就近务工的情况,基地创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模式,让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红瑞村村民马志梅是2011年从西吉县搬迁来的务工者,如今在基地务工,日工资130元。“一年在大棚能挣七八千元,帮家里减轻不少负担,我特别满意。”目前,基地已带动1000多户、共30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其中大部分是妇女,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
近年来,平罗县持续培育壮大“番茄之乡”“沙漠瓜菜”等特色品牌,积极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及新品种试验示范。逐步形成以姚伏镇、城关镇为主的节能日光温室集中示范区,以陶乐镇、黄渠桥镇、渠口乡为重点的供港蔬菜示范区,以高庄乡、黄渠桥镇、宝丰镇等为主的露地蔬菜示范区,以及以河东三乡镇为重点的沙漠瓜菜示范区。全县瓜菜播种面积达9.97万亩,产量2.64万吨,其中设施瓜菜播种面积3.31万亩,产量1.77万吨,瓜菜产值达0.7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记者:袁佳 姚路路)